一念之间,一念执着

又到了千古壹号自作多情的时候了。知道你和我一样,喜欢很现实的去追问做某件事情的意义,类似于读的人会问读的意义,写的人会问写的意义。我也不禁去想对于这篇文章的问世,意义何在?

此刻,是心灵的触动让我通过这种方式抒发心中的憧憬和对未来须努力前行的意志,也算是一种精神鼓舞。现在的思考总结和对未来的踌躇满志,其实是暗藏着曾经枉为少年的佐证;可是,现在已在刚刚成为曾经,而将来也会在现在过去之后成为曾经,这就是历史重演。所以,与其说是鼓舞,不如说是忏悔录。

真理就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但不要让《忏悔录》写完一生。若是过客三千中的一瓢能够在此处泛起心中的点点涟漪,那便甚好,暂且让我找到了继续这些文字的意义,我也终于可以心安理得的进入正题。

意志再不朽,也磨成沙漏。过去总算渐渐都还过得去,未来就等来了再决定。回忆多少还留一点点余地,还不至于回不去,一个转身,一个遗忘。谁的青春没有浅浅的淤青,谁能任性不认命。

总会有一群人,他们或许颠簸流离,或许浮生如逆旅,或许正在目睹着曾经牵她右手的那个人正挽着另一个人的左臂。但他们从不会放弃对梦想的渴望,他们就在这里眺望着远方,带着梦想的涓涓溪流,汇聚成海——这是真正“追风筝的人”。

提到感情,如若之前的关心是真心的,现在无心,也是真心的。席慕容说:“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忽然我乱了。”紫霞仙子答:“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你和我一样,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二楼回复:“放开了拳头,反而更自由。”

也许只有等到与意中人分开之后才会发现谁更离不开谁。但毕竟已经分开了,最投入的人最受伤,即便他曾是你最重要的决定,可也没能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来得及说一句:“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奇迹。”

“如果一个人本身内敛,遇人真诚,遇事沉稳,但在你面前却大大咧咧,好不掩饰,这说明他已经深深的···”说过这句话的人定是个铁石心肠的人。

纵然“琐碎的牵绊,滋长不满”,但也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一个不小心,你就真的会和 ta 白头偕老。没吃过葡萄的人也更要相信葡萄是甜的。至少对于在幸福中有意向白头偕老的这对人来说,来年,定是个丰收之际。他们会提醒自己:如果不能包容你的坏,就不值得拥有你的好,胡闹,原本是一种依赖。

有点扯远了,我必须开始反感矫情的人,包括自己。还是接着写《忏悔录》吧,纵使这远远比不上卢梭的水平。

第一章:思想至上

道家讲究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佛家常言佛渡有缘人,讲的是事物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若是缘,再苦味也是甜。倘若人有缘,而佛无缘,等你一切准备周全了,他却去渡别人了,奈何?

失意在所难免,曾经也会发现自己是个特别不知道方向的人,然后在原地打转,重复着过往的悲伤。但如果不坚强,软弱给谁看?举例:诗人在穷酸潦倒的时候才会造出古今吟唱的句子,那多难兴邦,乱世出英雄就可以与之完全统一啦。那你还在为自己的窘境而自责吗?说不定下一刻就可以见证奇迹。

读书人总是比较敏感的,倚靠着公交车的窗口,望着外面一个个掠过的瞬间都能让人浮想联翩。外表波澜不惊,内心却可以风起云涌,这是工科生的特质,真是死性难改。

读书人也就是这点好,饿的时候还有精神食粮聊以慰藉。所以如果有一个人哪怕只是一个抽象的事物能在你失意的时候给以引导,在努力的时候给以激励,该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

我们喜欢和伟人谈理想,和普通人过日子,可有一点,伟人也需要过日子,揭开面纱才发现,大家都很普通。故,伟人只是知道了你暂时不知道的东西而已,例如各自回家的路。所以,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想法。

大一的时候看过这样一句话,现在还记忆犹新:注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将组成你的语言;注意你的语言,因为语言将导致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行动将形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将形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将影响你的命运。听起来有点庸肿,但不可否认思维的重要性,因为它将直接支配你的行为。

第二章:思想的解放代替不了现实的解放

话说,许嵩的歌词串起来居然能够巧夺天工,不信试一下:风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撑伞走过那路口。表情无喜无悲的冷漠,沉默的华丽像一颗遥远的恒星,是这座城市的符咒。夏初里带一点闷热,有换季的颜色。一个夏季熬成一个秋,幻化的雨下错了季候,当美景都重叠,视线丢了焦点。温存迷醉,吵闹清醒,都还在脚绊兜转不清。站在故事的最角落,听说幸福很简单,简单到时间一冲就冲淡。太坚强是软弱,太颓唐是折磨,可能是时光让耳朵变得宽容,这矫情的措辞结构,经历过的人会懂。有一些问号,也许对你并不重要。想象之中,付出会有结果,等着你去开发宝藏,就算一路跌跌撞撞,一年一年,把心海铺满。我做我的改变,又何必纠结,但昨天的叛逆某天终会成熟,享受生命中每一个脚步,是劫是缘随我心。不必反反复复想太多,每天都要过得更洒脱,看得透,放得下,拈花一朵。

小时候看奥运心想自己长大了也要这么厉害,现在看奥运:“哇,这帮90后的老将怎么这么厉害?”思维固然可以无限强大,这便是为何心境可以如此丰满,而现实可以如此骨感。在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情况下诞生的伟人艾思奇早已揭示这一规律:

社会形态决定社会意识。唯心主义者走的只是静止孤立片面一沉不变的死亡路线。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走在路上低头沉思着,突然重重的撞在前面的柱子上,不要怪路人嘲笑你,他们有可能是在温馨提示你:“伙计,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哦~”这时我会揉揉你那受伤的脑袋说:“你丫不仅没好好看路,连车都不好好拉,一个劲儿的在那里空想,能搞毛线?”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生活的导演,当然,在做导演之前,鉴赏别人的作品也就成了必要的准备工作。一个电影,一件事例,一幕场景,一段文字,都有可能被深深地打动。例如看《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开始想着要为最爱的亲人多做一点;重温《肩上蝶》,会越来越相信爱情的永恒。

那先来说说我所涉世不深的爱情,若是在荧幕中看到男主人公的勇敢追求,亦或是女主人公的苦苦等候,最终双方历经磨难,走上幸福的殿堂,这该是多么美好,从而坚定了现实中的我们彼此守候并且相信会一直走下去的的信念;如若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不幸经受不住感情的重伤和曲解,或是遗憾地邂逅了彼此的真心,留下的会是观众的扼腕叹息,观众会自然而然将其当做现实中真实的场景,告诫自己,要好好珍惜彼此,引以为戒。至于在各种感情中处于首脑地位的亲情,《感动中国》、《海洋天堂》之类对于我们而言早已耳熟能详,我们需要身边这样的事例来激发我们的孝心。活了二十载了,感触是最深的,若再是用文字再描述倒显得做作了。

一切都显得这么顺其自然,顺理成章。等等,这里似乎忽略了一个小细节:欣赏他人的作品时,作为第三者的观众是多么地有优势,因为他可以将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种种表现一览无遗。而现实中的自己却只能做唯一的一方。可能女主人公无法体会到在下雨天两人一起共伞时男主人公被淋湿后的冰凉,以及打完电话各自说晚安之后男主人公依旧在午夜挑灯夜战完成白天未完成的任务的执着;也有可能男主人公无法获知,在两人各自强颜欢笑之后女主人公会突然躲在某个角落怀念那最后的温柔而抱头痛哭的场景;可能你能体会到父亲母亲那白头发日益增多的辛酸,却没有注意到他们哪天又掉了多少根白头。用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来打比方:成功者的光辉总是显而易见,而他背后的辛苦总是深藏不漏。

诚然,起触类旁通或前车之鉴作用的他人作品固然不能剪接属于自己的微电影,取而代之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微笑和泪滴成为主角。于是又不得不感慨一句:戏剧源自生活,而生活却变成了一场戏剧。

暑假回家待了三天,书包坏了,让老妈缝两针,结果缝了二十针,我忽然明白了“润爱细无声”。当毕业的时候只剩下照片,当年华老逝,母亲变成桃姐,父亲及不上板车哥,然后你问自己,就像我问自己:“《忏悔录》这本书现在是不是可以华丽地进入下一个篇章?”

第三章:做个地道的现实主义者/经验主义者

在这之前,允许我来做几个辩证的思考题:

问题 1:

甲:“我觉得你很固执,一般人都很难改变你的想法。”乙答:“理解和宽容是相互的,为什么你固执的认为我很固执?”

问:谁固执?

问题 2:

甲:“我无法接受你的冷漠。”乙:“冷漠只是一时的,人都有喜怒哀乐,没有表情,只是碍于表现而已,并不代表没有这份心。你无法接受我这一面,对于这一点,我暂时无法接受,不过会慢慢改善。”

问:“是谁接受不了谁?”

问题 3:

甲:“我突然有点不太相信自己了。”乙:“没关系,我相信你,就算你不相信自己也要相信我啊!”

问:“甲该相信自己还是相信乙?”

高中时最擅长的是物理,最头疼的是语文,就连高考作文都是提前背好的,现在碰到这种逻辑性的问题,用物理的逻辑思维倒是让我纠结一番。不解了,能解出来也无非是庸人自扰。

既然做个空想主义者是遥遥无期的,那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做一个现实主义者?

看来我又要多想一步,从思想和行为的角度将我们这些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社会文明的实践者做个不成文的分类。

第一类:似乎漫无目的,偶尔有过瞬间的小伤感,但这并不影响生活的主旋律,因为明天还会继续感叹曾小贤获得500万巨奖的惊喜,以及获奖之后给我们带来的续集,也可能是畅快的网游之旅激励着自己在键盘上挥舞着手指.

第二类:似乎很少去追求精神上的意义,但偶尔也会表现出愤青的态度,比如中国选手拿到金牌时会拍手称快,与冠军失之交臂时会谴责韩国人的死皮赖脸和伦敦人制定的不公平规则,做事虽很少考虑精神层面的含义,但目的性很强,重在积累社会经验和丰富阅历,病来医病,饿来买米,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将来定是个靠谱的居家好男人或是好女人;

第三类:精神主义者,做事之前会表现出坚定的信念,会在心里一遍一遍的鼓励自己,做的时候会认真对待,事后又会总结反思,不论结果如何,总是相信自己能遇逆境处之坦然,遇顺境初之淡然,并最终厚积薄发。

这以偏概全的分类感觉有点像分析星座运势的趋向。但似乎每一类都没有明确的界限,又或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会处于不同的类型。做一个经济适用男多好,不必反反复复想太多,等到哪天开始为半斗米折腰的时候,也无暇想那么多了。空想主义者有时挺纠结,等到经历日后必须经历的的人人情世故后反而会抱怨感叹种种世态炎凉,种种不解,而后继学别人一样默默无闻地为自己的半斗米折腰。就像瑞德对肖申克所说:

“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还会依赖它。”

当到了某个宁静的时刻,眼下的处境获得暂时的安分,又会有异军突起,焦点开始转向手机或电脑。当文字成为内心隐忍的独白,当网络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当空间成为交互的必需品时,原因有两种:第一,证明自己是客观存在的;第二,证明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主观存在的。当潜水成为主流时,原因也只有两种:第一,看看别人在自己眼里是如何主观存在的;第二,看得到别人的存在,却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

但最终还是得回到接下来的第四章。

第四章:励志篇

“我喜欢苹果,可是你给了我一车香蕉,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我无言以对,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香蕉,可是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我一定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我的人品确定是有问题的,我只是喜欢苹果而已。”

我妈常说:“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 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如果上帝要让人人都一样的话,他会给每人一双脚撑。”

有些故事注定会成为经典,但对有些人讲,ta 会继续笑你的铁石心肠,继续无视阿甘的大智若愚。当你还在为这种甚嚣尘上的不良风气而捶胸顿足时,我真想在旁边对ta说一句:“你是不是少根筋?”现在知道区别在哪里了吧?精神财富是不值一文的,但也是无价的。

“翻滚吧,阿信”、“请不要闭眼,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瞧,思维的力量该有多强大。

总结得再多,但不是所有感悟都可以通过推理论证的,毕竟感性与理性并存。或许“不是所有···都可以···”本身就是一个用来归纳结论的老土的句型。同理,“或许”这两个字也好不到哪里去,说得好听是朦胧美,说的不好听是似是而非。

每每至此,要在心里一遍一遍的告诫自己:“伙计,你经历的还太少,下个路口或许···哦,不,一定会有会有不同的遇见。”

文字不仅应该成为行动的动力,更是行动之后的写照,才能成就别人不能成就之成就,否则便只能作为日后文学鉴赏的次品。

第四章截止意味着一切已经接近尾声了,等到以后我也开始为自己的半斗米折腰时,我也会怀念当初此刻的童真和美好。最后用一句话作序吧,三毛早已为其量身定做好了:“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忏悔录》读完了,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个矛盾的综合体?我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效仿了王小波的奇思妙想。不用恐慌,如果能将目光从开头坚持到这里,那该是一个多么强大的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在否定之否定的推动作用下才能成长。

能看穿了别人的结局,却参不透自己的故事,这便是真理的局限性,道理是用来说服别人的,自己经历时却一样溃败下来,但也不得不承认主观能动性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翻滚吧!

生活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那些文字带来的感动,是心悸,也是心迹。再次借汪国真吉言:“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返顾!”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失望之夏,这是希望之春。

年轻时一无所有,所以也是轻装上阵,背的起种种笑话,而今后等到人们不敢再笑他,他倒是怀念起这主动寻来的荒唐。

谁见过风?你没有,我也没有,树木稍稍皆低头,便是一阵风吹过。

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奇迹!

本文为旧文,于2012-08-06写于QQ空间,那年我20有余。

本文于2016-12-26发布于微信公众号「千古壹号」。欢迎有心人关注,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

Author: 千古壹号
Link: https://www.qianguyihao.com/post/2016-12-26-review/
Copyright Notice: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