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所谓的自媒体大咖们

前言

上个月,「彭小六」在他同名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学习力十大顶级高手》,文章中列出了作者在自我提升过程中所学习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智囊团们」。罗振宇、 李笑来等大咖都是他所认为的知识领域的顶级高手,还有很多其他的自媒体作者也包含在内。

本文的灵感由此而来。彭小六所列举的那些大牛们,团长关注了(或曾经关注过)一大部分;只是后来随着自己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方向的调整,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当下的自己,所以慢慢取关了很多。

既然关注了这么多大牛,我或多或少有一些个人总结和感受。即使是我长期关注和学习的对象,我也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盲从」。本文的感情基调是:

在学习领域,一个再有影响力的人物,你也不应该对他所分享的内容照单全收

你应该带着批判性思维,学习你认为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摒弃你认为其中无价值的内容。

上面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和判断。它是一种有目的而自律的判断,这需要一整套的技能和态度,这些技能和态度是建立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上。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概念,可以看团长的上一篇文章:《学习批判性思维,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有人可能会问:“什么叫做有价值的内容呢?”诚然,对「有价值」的判断,是非常主观的,但主观并不意味着盲目。而本文正是为了纠正「盲目」而来。

下面这一段,就列举几个大牛在我心里的看法吧。我对他们所分享的内容是完全采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的。

那些所谓的自媒体大咖们

百度百科对「大牛」的解释为:在某个领域很突出的优秀人物。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还得有一定数量级的持续关注的用户才行。换句话说,得有「流量」。

大牛们基本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所以这里就称他们为自媒体大咖吧。而我在关注大牛时,基本也是以公众号为主,然后向外拓展。

罗振宇

最初接触罗振宇,是来自他的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每天早上6:30发出一条语音,并附带文章,365天全年无休。这种惊人的毅力和坚持足矣让人震撼。另外,罗辑思维还有同名的脱口秀节目在优酷上播出,每周四更新,这也是团长最爱看的视频节目之一。

罗胖儿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是「认知升级」。的确,公众号上可以领略到各路大神百家争鸣的观点和思维,而视频节目不禁让人感叹罗胖儿对某一话题的深刻见解,他的演讲能力是如此出众。

到了2016年6月份,罗辑思维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叫「得到」的知识服务APP 上,APP上的第一个付费专栏是「李翔商业内参」,199元/年,每日收看一篇文章。自此,“知识付费”这个词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再后来,付费专栏越来越多了,专栏的数量现已达到30个;2016年9月底,「得到」APP推出「每天听本书」的节目,听一本书要花5元钱。在北京坐地铁的童鞋应该知道,这个节目的广告已经霸屏了: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既然知识付费做得风生水起,付费专栏也汇集了众多知识精英,那我之前关注的“免费的知识”是什么情况呢?2017年3月8日,优酷上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停播;2017年5月8日起,公众号上的每日头条也不再是语音,许多内容渐渐包装成了「得到」APP的广告。我只好取关。

对了,去年元旦的时候,我还看了罗胖儿的一本书:《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

根据我的阅读心得,这本书应该是几期视频节目的包装合集,而且书的内容跟标题似乎完全没有关系。我看完之后,感觉更焦虑了,作者真是太懂我了。

如今罗辑思维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得到」APP上的“付费专栏”和“每天听本书”,你可以针对你需要的内容买单,至于其他的内容,你就选择性地看吧。从本质上来讲,罗振宇是个商人,商业需要变现才能生存。

李笑来

2016年02月08日,也就是大年初一的那天早上,虽然外面的鞭炮声不绝于耳,但我还是习惯性地听起罗胖儿的60秒语音,那天他推荐了李笑来这个人,说李笑来注重生活质量,已经连续20年不过春节。我一听,这不是跟我的习惯不谋而合吗?要知道,每年的重大节日我都是宅在家里搞学习的。

然后我就顺藤摸瓜地去了解李笑来这个人,看了他的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书的内容是关于提升心智的,让我获益良多,我甚至忍不住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我身边认识的每一个人;就连我开通微信公众号都是受到这本书的影响。

随后我又关注了他的微信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一鼓作气翻看了作者的全部历史文章。李笑来的公众号里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是「终身学习」。不得不承认,是他改变了我的精神面貌,在学习这件事儿上,我从认知做到了践行。

在最近的一年左右(大概是这个时间),我对他的印象发生了一些变化。他的公众号里,鸡汤越来越多,喜欢不断重复着曾经的光辉历史。我在他的公众号里所获取的价值越来越少,可能是因为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付费专栏「通往财富的自由之路」上了。

2016年9月前后,李笑来组织了全栈工程师的课程培训,学费6万,耗时两个月。这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知乎上有成百上千的质疑声。

说下我对此事的看法:团长去年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硕士,两个月如果能让我入门前端这一个小小的领域,我就烧高香了,更何况是包含前端、后端、移动端在内的全栈工程师。可能是我能力不足吧。

今天再去官网「新生大学」看该课程,培训时间变成一年,学费变成 ¥19,900 / 年,但我仍觉得这是一个奇迹。

我对李笑来老师的前后判若两人的印象,着实有点匪夷所思。直到看了公众号「歪理邪说」在2017-09-09的一篇文章《李笑来,那个一顿饭点8条鲈鱼的人》,我才理清思绪。文中的最后一句是霍炬的评价:

李笑来,你这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

关于李笑来和比特币的故事,不妨看公众号「老道消息」在2017-08-11的一篇文章《我觉得李笑来OK,我觉得不行》。

彭小六

彭小六最开始是在简书上活跃的,是简书上粉丝数量最多的作者,号称「简书一哥」。这个白天在公司做技术主管、晚上写作、周末参加或组织培训的有为青年,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效仿对象,因为大家都在效仿他身上的一个标签,叫做「斜杠青年」。斜杠青年的意思是:

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他是我在简书上关注的第七位作者,基本可以说,从我开始用简书起,就已经在关注他了,我从他的文章里学到了不少有价值的内容,其中有一个关键字是「执行力」。更巧的是,我们对电脑文件夹的命名格式,都是不谋而合。

这是彭小六的文件夹:(他的122篇文章)

这是我的文件夹:(我在研一期间的部分海报设计)

2016年6月,彭小六出版了一本书,名叫《让未来现在就来:成为高效能的行动派》:

这本书我也是第一时间购买,实际上,看完这本书后的收获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豆瓣上对这本书的打分还算中肯。

说下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书中大部分内容是源自彭小六之前在简书上的文章;书的内容一半干货,一半励志文(励志文与鸡汤不同);书太薄了,可以再忍一段时间的。这本书我给三颗星。

2016年底,彭小六离职,带着一个行李箱、一台电脑,来到深圳,开始做起了自由职业者,并到处传授他的成功经验: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打造自我品牌。

如今,彭小六也做起了知识付费,而公众号上的文章质量,个人认为,有所下滑。

我之所以说彭小六的很多文章是励志文而不是鸡汤,是因为,他一直在用他自己的生活举例,他是多么的用功,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能成为今天的斜杠青年,并成功变现。

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有必要做一点提醒:

彭小六所分享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励志而已,我们可以借鉴他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元素,比如阅读方法,比如任务规划等;但是,读者却无法成为第二个彭小六,因为你很难做到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看书,很难做到每天写一篇文章,很难做到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学习填充,。很难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有人肯定会反驳:“我虽然不能成为彭小六,但我可以无限接近彭小六呀。”

你要知道,有一种人,一直以来都是处于勤奋好学、永不止步的状态,做事的时候可以很专注,与人交往的时候可以很活跃,说话的时候表达可以很清晰。这种人,无论让他做任何事,都可以很成功。这种人与自身的学习品质、人格魅力有关,这种人的数量极少。这种人可以写出《我懂得了这些才开始月入10W》,但你不懂得。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学习别人,而是看清自己

他很成功,但他成功的例子不具有「普适性」,这是我对读者们的告诫。所以,辩证性地学习即可。

我关注过不少其他的自我提升类的公众号,这里谈一下个人看法。

公司的首要目的是盈利,自媒体的首要目的是变现。这么一说,你应该能豁然开朗了。有人说,自媒体的首要目的是获得影响力。可一旦有了影响力,想要变现,也很容易。至于其他的,就要看自媒体人心中的那杆秤了。

如果你发现自我提升类的公众号有以下三点规律中的任何一条,可一定要留个心眼:

第一、不断重复几个概念。这些概念包括但不仅限于:时间管理、番茄钟、知识管理、碎片时间、行动派、如何克服拖延症等。这些概念是很科学,但作者反复炒剩饭也没什么意思。

第二、字里行间在潜移默化地打广告。比如作者昨天拜访了某个人,获益匪浅;今天又去参加什么线下的社群,认识了很多爱学习的小伙伴;明天打算自己建一个付费的线上社群,欢迎大家加入。这种隔三差五地打广告行为,只让我想到了两个字:传销。

第三、文章的同质化严重。连续翻看几篇文章,感觉像是同一篇文章。这在鸡汤类的文章中尤其普遍。

对于上面这三点,我对读者的建议是:

请先具备足够的知识再谈知识管理。如果你有自制力,时间无需管理;如果你没有自制力,你也管不了时间。

PPT学习相关的公众号

我在2016-10-29《与其亲自做PPT,不如利用好大牛们的PPT模板》的文章里推荐过很多PPT大牛,文中可以看出,我曾经也是个重度的PPT爱好者,但那只是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对PPT的个人看法是:

如果你还在上学,擅长PPT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技能,而且可以获得台下观众的惊叹声,如果你爱好PPT,推荐你学好它。

如果你已经参加工作,除非你的工作和PPT有着较为紧密的接触,否则,很多人是很难得去研究PPT的,因为时间成本真的很高。相反,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听说要做PPT,就会头皮发麻。

这时候,你可能要提问:“团长你这么说不妥。学习PPT的时候,还可以学到PPT以外的东西呢,例如电脑操作小技巧、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等等”。

这个理由我并不反对,学任何技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也正是因为这个理由,很多自媒体作者走起了“以PPT分享为由,实际分享的内容却五花八门”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站在读者的角度讲,作者的这种行为「很花心」。

如果你是因为喜欢PPT带来的酷炫的视觉效果,但又不太喜欢做PPT,此时你可以了解一下Mac系统下的Keynote。各种科技公司的大佬开产品发布会时的幻灯片,就是用Keynote软件做的。

关于PPT,我想用和菜头的一篇文章来代表我的看法:《我恨PPT

至于我不想再研究PPT的理由,可以继续看下面一段。

推荐软件工具的公众号

公众号「曹将」发布的内容算是相对优质和贴心的了,然而作者在2016-12-10的一篇文章《如何高效写日记》引发了我的思考。文章推荐了六个写日记的软件(或APP)。看完之后我就懵了,我到底该用哪个软件写日记呢?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呢?我是不是每个APP都要安装体验一下?正好文章的评论区有读者提问:“如果只用一个APP,你用哪个?”作者答:“印象笔记”。

我倒认为,上面这个答案比那一大堆文字来的实在。

我看过不少推荐APP类的公众号文章,这种类型的文章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万一有个软件我觉得很神奇呢?这方面,我谈一下自媒体人的自我修养。

如果没有重度体验过APP就上来推荐,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另外,推荐各种APP固然是好,但至少应该加上自己的主观使用感受和使用优缺点,否则,就和「AppSo」、「少数派」等推荐媒体无异了。

有作者可能会提问:“我只负责推荐我喜欢的,我的粉丝们是否喜欢,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可我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用户关注你,也会关注你的态度和评价,这才是「有态度」的自媒体。这样的作者称之为「意见领袖」。

说到「有态度」,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公众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使用云笔记,记下永恒的财富》。文章里推荐了“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这两款笔记软件。知乎上关于这两款软件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光说没有用,谁用谁知道。我在每个软件上的笔记数量都达到了上千篇,自认为是有资格做评价的。

两款笔记软件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功能是用户的痛点,那就是“搜索”。当笔记数量越来越多时,我们几乎只能靠搜索来找。印象笔记在搜索关键字时,可以达到秒搜的程度。在搜索的精准、速度和性能上,为知笔记是远不如印象笔记的(这一点上,为知笔记近两年做了很大的改进,但仍需提升)。因此,目前来看,我更推荐你使用印象笔记。

有个推荐APP的个人公众号是不错的,名叫「高效工具搜罗」。有读者可能质疑:“作者罗列了一大堆软件,好像没有看到他的态度呀?”要我说,作者的内容定位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两个字:搜罗。

我本身是做APP开发工作的,喜欢把玩各种APP,留意他们的体验;且自认为对常见的电脑操作非常敏感和娴熟。我在以前的历史文章中也写过不少“电脑操作和软件推荐”方面的文章(在公众号后台的底部菜单栏进行了归档分类),写这些文章时,我还在上学,如今我已毕业一年有余。

如果让我这个公众号一直写这方面的文章,理论上是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的。在保持对APP的猎奇心理下,我无非就是时刻关注一些常见的APP推荐平台即可,比如「高效工具搜罗」的在2017-03-23的文章《发现好App的途径》中所列举的。比如,公众号「黑马公社」里有很多手机、微信等操作技巧,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源。

在体验一系列的APP之后,我也可以形成自己的软件操作体系,比如日程管理上用哪一套软件、看书做笔记用哪一套软件。但我为什么没有把APP(这里的APP泛指全平台的软件工具)推荐类的文章一直写下去呢?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对于一般用户而言,安装一些重度使用和迫切需要的APP,就已经足够;掌握10%的软件操作技巧,就可以解决90%的问题。除非是重度使用和强烈推荐,否则我不会轻易写成一篇文章。

另一方面,是时间成本的问题。如果你还在上学,业余时间是相对充足的,这无可厚非。等参加工作了,加完班、挤公交,到家后洗澡、洗衣服,刷个微信,实在是没有多少时间。很多单身屌丝,周末会习惯宅在家打游戏、看电视;如果你有妻儿老小,基本没有自己的空闲时间了。

最后一个原因,是选择的问题。大学毕业,再混个两年,估摸着都快奔三了。我们还有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工作、阅读、旅行、社交、自我提升、家庭、健康……我们需要牵挂和参与的事会越来越多。

手机消耗着我们的时间、精神,但我们却乐此不疲。与其盯着手机一小时,我宁愿多看一小时的书。面对一块块冰冷的形影不离的电子屏幕,有一天,也会想逃离。

如今,00后都快成年了,我们可不要像三毛说的那样: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走路的时候多看看周围,吃饭的时候多和对面的人聊一聊,放假的时候多出去晒会儿太阳,生活会越来越美好的。

我所推崇的自媒体

公众号越来越多,每个读者的时间有限,单个公众号能分到的平均时间会越来越少,打开率自然下降。

曾经,我关注的公众号也有四百多个,经过大浪淘沙,现在只剩下几十个了,而每天都在看的公众号也才不到十个。

这里,推荐几个我所推崇的公众号,以互联网类为主,我认为他们是精神独立的人(我在其他段落的字里行间也提到了一些公众号,如果觉得不错,可以关注)。

如果你关注互联网,就一定要关注「小道消息」这个公众号,作者冯大辉老师在圈中人脉极广,行业内各种消息都能第一时间被其知晓,且为人富有正义感。通过他的公众号,你可以了解IT行业的各个方面。

公众号「MacTalk」的作者池建强老师和上面的大辉老师是多年的好友。池老师文笔细腻,把很多做人做事的复杂道理讲得清楚透彻,池老师也是我在Mac方面的启蒙老师。我在2017-01-11的文章中专门推荐过池老师:《MacTalk池建强:科技与人文的结合》。

公众号「caoz的梦呓」的作者曹政对互联网行业有很深的理解和把握。他的部分文章已经整理成一本书《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这里也推荐一下。

公众号「望月的博客」,内容有点像“虎嗅网”、“36氪”等互联网媒体,不过我更喜欢望月温和的态度。

公众号「老道消息」,文章信息量大,敢说真话,所以内容也被删了不少。现在爬虫技术这么先进,你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其被删的文章。

另外,我也喜欢万维钢和卓克分享的内容(虽然他俩分享的内容不在微信上)。

万维钢擅长用理工科的思维看世界,他的两本书《万万没想到》、《智识分子》推荐大家看看。

卓克在喜马拉雅和「得到」APP上的播客节目「卓老板聊科技」,不说废话,只讲科学,是真材实料。

我认为,一个好的自媒体作者,需要克服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更新频率的问题。

如果太忙,作者倒不如把自己的脚步放慢一些,可以适当降低更新频率,尽可能保证质量,而非数量。这方面,公众号「可能吧」、「歪理邪说」、「二爷鉴书」、「菜刀少爷」是业界楷模。

试想,你要求一个人每天都分享干货,这是很难的。况且有些作者还很年轻(比如团长我),作者自己也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每天都有干货,到现在估计也已经被榨干到骨瘦嶙峋了吧。

第二、内容和广告的边界。

公众号获得影响力后,广告肯定越来越多,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情。要知道,光靠你们可怜的打赏,还不够作者坐公交的。

然而,一些自媒体的关注用户达到一定数量级后,开始各种打广告,建立收费社群,甚至做起了吊吊的自由职业者,实现财富自由。

广告没有错,但应该把握好尺度,把握好内容和广告的边界。公众号「局座召忠」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你可能不知道,作者张召忠已经65岁了。

说说「千古壹号」这个公众号

有些公众号的营销色彩过重,虽然内容质量不高,但是包装得好,看上去也舒服,这方面我做不到,也没这个能力。

有些公众号的内容,没有营养,却有观众。这无非就是获得了读者的认同感:“哎呀妈呀,这篇文章说的不就是我么?赶紧转载到朋友圈。”

如今,在信息繁杂的时代,想认真写点干货实在是太难了,不利于传播。白米饭有营养,不过炸薯条更好吃。这方面的感受,公众号「菜刀少爷」在2017-04-24的文章《写干货很吃亏啊》,我深表认同。

有些公众号很擅长「标题党」。「标题党」就是使用吸引眼球的标题,来增加文章的关注度,实际内容和题目的关系并不大,甚至完全没有关系。

为什么会有标题党的存在呢?为了点击量,为了KPI。万恶的KPI。

曾经,我的几篇文章也尝试过标题党,比如这篇《信息太多看不完?有这一个APP就够了》。每每想起自己的这种行为,都在忏悔。

于是, 在起标题这件事上,我开始务实起来。渐渐的,我的很多标题形成了一种结构:前半句描述学习的内容,后半句描述学习的目的。比如这篇《学会使用Markdown,因为它是为写作而生》。

抵制标题党,从我做起!

费曼说,写作使人精确。我的文章标题太实在了,导致并没有带来惊人的阅读量,但至少我做到了精确。已经足够了。

所以这也就注定,我这个公众号是不温不火的。

我也不是什么大牛,也就做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像池老师的文章里所说的:《我只是个普通人》。我唯一的区别是

别人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在端着 kindle 看书。我从来不打游戏,对电视剧也没有兴趣。

我自认为自己写的文字还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原因就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的,我也写不出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来。

我就这样日拱一卒,量变引起质变。学到了什么好东西,我就实实在在地分享给大家。

说说看书这件事

我的阅读来源,一方面是来自几个特定的公众号,因为他们的内容类型符合我的style,且具有时效性,但这方面只占了一小部分;另一方面,则主要来自书籍的阅读,因为它们的内容更系统化。

对公众号的点评就告一段落,我们来说说看书这件事。

「樊登读书会」在2013年就开始了,梁文道的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是我所喜欢的,「得到」APP上的“每天听本书”火了,各种荐书、拆书的付费栏目、付费社群兴起了,连娱乐圈的明星都开始跨界教我们读书了。不少自媒体作者动不动就列一个长长的书单,从万能公式般的推荐语上来看,他们到底有没有读过那本书,还是另外一回事。

网上还有个付费的节目我看着挺逗的,说得浮夸一点,大概意思是:“如何做到一年阅读300本书?”村上村树的职业是小说家,我看这位作者的职业应该是「翻书」。

在知识付费的今天,人们的重心已经不再是挖掘真正高质量的知识和内容,而是盲目地变成粉丝对名人的崇拜。大多数人已经懒得进行知识探索,而更希望快餐式的讲解。各种大V正肆无忌惮地发挥着自己的号召力。

通俗来讲,大部分读者的心态是:“我喜欢大咖们教我读书,我喜欢大咖们把知识放到我的碗里,最好送到我的嘴里。”但是这么做,岂不是「舍本逐末」?

针对读者的这一现象,我只想提醒的是:

大咖们获取的知识并不是来自别的大咖,而是来自书籍。而我们学习大咖们提供的知识快餐,是永远达不到大咖的高度的。

有人认为看知乎等网站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老实说,看新闻、逛知乎,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消遣,打发时间。

建议大家多看看书,如果你不知道看什么书,公众号「书单来了」推荐的书籍,质量都挺高,我看行。至于其他的渠道给你推荐的书,适当地看看吧,不要有收藏癖。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书籍教我们再多,却没有教我们人情世故,没有人可以活在真空里。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如果关系处理不善,谈学习谈理想的时候也是没有心情的。

那些所谓的畅销书

明星和演员是两回事;票房高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畅销书之所以畅销,往往只是因为他们有个好名字

纵观畅销书的排行榜,位于榜首的是以PPT、PS为代表的工具书。大辉老师在2016-09-10的文章《技术之外》中就提过这个现象:

即使多数人觉得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只要有人钻研得极深极透,都可以挟之以自重,还能「赚大钱」。

说到读者对于PPT的痴迷,我的简书就是一个缩影。我在公众号上的文章,一般都会同步到简书上。而我在简书上的文章,基本都是不温不火,阅读量平平,唯独那篇写PPT的文章,至今为止还在不断被收藏:

那些所谓的自我提升类的书籍:

国内畅销书的「好名字」,在“自我提升、励志、鸡汤”这类的书中表现得是淋漓尽致。我需要单独拿出一小段来强调。

自我提升类的书籍,我更建议大家读国外的。国内的好书是有的,比如我在2016-08-17的文章《国内首本印象笔记认证的这本书,把知识管理做到极致》中推荐过李参的书。

总体来看,自我提升类的书籍,国内的好书实在是太少。你会发现,国内的书,一直在强调我们的主观意识,并不断鼓励我们。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但实际上,国外的书籍早已经对我们人类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学科上做了一个科学的透彻的分析。不信你就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看这一本书抵得上几十本畅销书。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太长,不妨看看《给青年诗人的信》这本书,虽然此书只有短短的一百多页,但我敢保证,你随便拿出书里的任何一句话放在朋友圈里,品味都能上升一个档次,这比鸡汤类的畅销书好多了。

如果你还是不想看书,那我强烈建议你看曹政在2017-09-20的文章《有些答案,写出来其实蛮简单》。他的观点是:面对学习,心存敬畏

国内的畅销书 PK 国外的好书,我再给大家看个例子:《好好学习》这本书是中国书,作者是中国人,但是书的最后附上的30本参考书籍全是老外的(老实说,这30本书还真不错)。

怎么看豆瓣读书的评分

有人说:“我也知道看书很重要。但是我看完一本畅销书之后,感觉很失望,还浪费钱。”怀着这种心态的人,我的分析:肯定是因为看了一本烂书

好书是有的。比如说,你看《消失的微生物》这本书,会对抗生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本书连顺产和刨腹产的区别都讲了。

从哪里可以获取好书的信息呢?我在上一段推荐了「书单来了」这个公众号,里面推荐的书质量都很高。另外,「豆瓣读书」这个网站推荐大家经常逛一逛,里面对书的评分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参考。尤其是,「豆瓣」APP近期上线了“找图书”的功能,我们可以针对指定类型的书看排名:

上图中,我就是通过添加“互联网”、“科普”这两个标签,找到了《网络是怎样连接》这本书。看完之后,如获至宝,这本书讲的就是“在浏览器中输入网址开始,一直到显示出网页内容为止”的整个过程。这个问题是程序员面试必问呀。

我一般会先看「豆瓣电影」的评分,再决定要不要去电影看那部电影;「豆瓣读书」也是一样的用途。豆瓣读书的评分是怎么来的呢?满分是五颗星(即10分),所有用户打分的平均分,就是这本书的最终得分。

不一定所有的评分都符合你的预期,在看一本书的评分时,如果评论人数过少,这个分数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当评分的人数足够多,评分才相对有价值。

这里我谈一下我对豆瓣读书评分的判断

9分以上的书,是好书,而且很经典。如果你觉得不好,应该是你没读懂,或者不适合你。

8~8.9分的书,是好书,如果你感兴趣,就读它。

7~7.9分的书,好坏参半。这种书的内容,肯定有可取的地方,但肯定也有不被读者认同的地方。

6.9分以下的书,不要看了,没时间看。

有人问:“评分人数很多的书,也可能存在刷分的嫌疑吧?” 这是肯定的。以上,我说的是普遍性,特殊性当然总是存在的。

有人问:“是不是以后只用看豆瓣评分就可以了?刚上架的新书,没有评分,该怎么办呢?” 评分只是参考之一,有经验的人,会看看书评、作者的来历等等。

还有人问:“8.9分和9分有什么区别?” 你这是抬杠。

书的评分和质量不一定成正比,这需要你自己去试错。从概率上来讲,老外很少会让中国人来刷分,国外图书的评分更为客观。

豆瓣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如果你热爱电影、热爱阅读,可以在上面活跃活跃。看完一本书,在上面打个分,写一两句话的简评,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有人说买纸质书太贵了。热爱读书的人基本都有一个kindle阅读器(亚马逊或京东上搜“kindle”),你可以在亚马逊上购买很便宜的电子书,然后在kindle上阅读。

电子书的常识,我认为你很有必要了解,可以看我在2017-01-27的文章《电子书有哪些常见格式?以及该怎样阅读它》。这篇文章写于「大年三十」,写了一整天。

我们自身的问题

自媒体们有这么多,别光讨论他们,说说我们作为读者的自身的问题吧。

我一直在思考:为何有些文章明明看着毫无营养,阅读量却有10W+呢?难道仅仅只是为了获得认同感吗?

渐渐的,我有了答案。

读初中的时候,我很喜欢看《读者》、《意林》这样的杂志,里面会讲一些寓言故事,让人深受启发;那个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每晚都会从《智慧背囊》这本书中念一段小故事给大家听。

小故事,大道理。那个“拾麦穗的故事”,对恋爱中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但不能回头,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珍惜眼前人,眼前人就是最好的。

如果现在让我重新拿起《智慧背囊》这本书,我受到的启发不会太大,因为我的观念已经基本成型,但我要感谢它曾经对我的教育。

为什么励志文和鸡汤文如此受欢迎?因为总有一群人需要它。

有的人,一喝鸡汤,就满满的正能量;有的人,一看到精美的句子就欢欣鼓舞。

只要效果是好的就够了,管他内容写的是什么。这种方式没有错,我们的人生当中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

拿我自己来举例。《一念之间,一念执着》这篇文章,是我在读大三时候写的。当时写完之后,我自认为文笔还不错,而且的确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感悟。但现在我肯定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而且如果再让我看到类似的文章,我一定会觉得作者是在「矫揉造作」。这就是心境的变化。

拿看书来举例。我把看书的人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我不需要看书。看完一本书,也没见得我变得有钱了呀。

  • 第二个阶段:我喜欢看书,我经常看别人的文章推荐好书,但我从来不买书。

  • 第三个阶段:我喜欢看书,我也买了一些书,但我看的少。

  • 第四个阶段:我喜欢看书,我也确实在看书。

上面这四个阶段,每上升一个阶段,都是很困难的,不信你试试。

第一个阶段我就不做点评了。大部分爱学习的人,都是处在第二、第三个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里,就已经知足了,至少看上去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至少在心态上是积极向上的。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一直都是处于第二个阶段,那个时候微信还没有火起来,信息很封闭,也没有人告诉我关于读书的事情。从研二开始,我才慢慢从第三个阶段过渡到第四个阶段。你看,我自己也是后知后觉。

不过,现在有了团长的文章,希望你能加快步伐。

上面举的这些例子,其实是想衷心地告诫大家

某个阶段让我们受益,但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那个阶段。我们要keep moving,永不止步。

上学的时候,老师反复教导我们“知识改变命运”。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似乎很难意识到这一点。知识确实可以改变命运,但我认为这里的知识并不是指上学,而是指“阅读”

光读某个领域的书可不够,经济学、逻辑学、科学、心理学、文学等方面的通识,我们都应该去了解(推荐《为人文教育辩护》这本书)。

一切的答案都是自律:

其实,当你开始自律了,一切疑问,也就迎刃而解并豁然开朗了(关于自律,再次推荐《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

爱学习和爱恋人一样,我们不应该仅停留在“爱”这个层面。「有爱的感觉」和「将爱付出行动」,二者是有天差地别的。

最后一段

有人肯跟会对我质疑:“你又不是大咖,你凭什么对大咖们点评得头头是道?” 这你就理解错了,自媒体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在成为大咖之后才形成的,而是在一开始就确立的,这才是所谓的「不忘初心」。

知乎上有一位用户的「想法」很有意思,我不禁拍手称快:

知乎上看到很多答题全是什么优秀、习惯、时间管理、读书、成长、提高、思维方式的答主,我都直接屏蔽。

然而这些人的这些答案往往一呼百应,配几个树状图、流程图、韦恩图马上千赞起步,上万收藏。

不想怼人,只是怎么说呢,想到有不少人真诚的希望学到东西,最后却只能到互联网上问道于这些货色,在所谓自我提升的仪式里虔诚的原地打转而不自知,有点凄凄然。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大咖们分享的内容的好坏。他们的内容是有价值的,至少在你人生当中的某个阶段是有价值的。

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

你是否具备分辨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是否做到知行合一,是否真的沉淀下来读完一本书。

希望你能学会独立思考,过滤这个时代的杂音,去粗取精。希望你能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审视那些“有价值”的内容,包括本文。

慎思而不盲信!

本文于2017-10-27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千古壹号」。欢迎有心人关注,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

赞赏语:文中提到的作者,可以自觉赞赏。

推荐链接

发现【好工具 / App】的途径:[https://zhuanlan.zhihu.com/p/25743086]

如何找到值得学习的优质公众号?:

关于老道消息公众号的推荐:[http://www.jianshu.com/p/ca8dc5ff5a47]

“有人说,想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样,就去看他关注了哪些公众号。此话不假,很大程度上你关注的世界就是你的世界。”

发现【好工具 / App】的途径:[https://zhuanlan.zhihu.com/p/25743086]

“有人说,想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样,就去看他关注了哪些公众号。此话不假,很大程度上你关注的世界就是你的世界。”

上面句话的来源如下:

如何找到值得学习的优质公众号?:

在知识付费的今天,人们的重心已经不再是挖掘真正高质量的知识和内容,而是盲目地变成粉丝对名人的崇拜。大多数人已经懒得进行知识探索,而更希望快餐式的讲解。各种大V正肆无忌惮地发挥着自己的号召力。

“标题党”就是使用吸引眼球的标题,来增加关注度的文章或者节目,实际内容和题目的关系有时候并不大,甚至有时候完全没有关系。

推荐了小道消息公众号。

Author: 千古壹号
Link: https://www.qianguyihao.com/post/2017-10-27-zimeiti/
Copyright Notice: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